济南全搜索

济南全搜索

> 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济南网视讯:教科书的编写是面向大众的。但教科书上的东西是其编写者的东西,不是教师自己的东西。在学生手里已经拿到教科书,已经看到了、知道了教科书内容的情况下,教师能够走上讲台的资格在于:学生不知道教师心目中的教科书是什么样子,他们渴望看到扎根于教师心中的,已经情感化的,充满了生命力的活着的教科书。能不能把这种具有教师生命特质的活的教科书展现给学生,并以此影响带动学生的发展,是检验一位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标准和依据。

一位教师只要能把教科书变成自己的活着的东西,他就能在课堂上潇洒自如,游刃有余地展示自己的才华,他能从容应对课堂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包括一些偶然性、突发性问题,他能针对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灵活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他甚至能在课堂上突闪出思想灵光,他可以不写教案,因为教案已经根植于他的心中,他可以不费工夫地信手拈来。他当然深受学生的欢迎,他自己也享受着这种劳动带来的无限快乐,这是教师职业的最高工作境界。

听课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以下几种情况:

有的教师教学态度十分认真,在课堂上口若悬河,声如洪钟,语言标准,板书正规,程序规范,但就是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感,影响了教学效果。

有的教师表面上贯彻了新课改精神,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发言、分组讨论、花样迭出。但是学生始终显得兴趣寡然,对教学活动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应付的状态,缺乏积极主动的精神,表面上看以学生为主体,实际上学生只是被教师牵动的木偶,教学效果欠佳。

有的教师十分注意课堂气氛的活跃,善于讲课外知识和新鲜话题,挑起了学生的兴趣,师生之间相互打趣,课堂上经常发出快乐的笑声。表面上看,师生交流和师生互动十分通畅,师生关系也比较融洽,但热热闹闹的一节课下来,学生感到没学到什么东西,知识没有得到充分的落实。这样的课,一节两节也许能得到学生的欢迎,但长此以往,这种误人子弟的教学方法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很多,但有一条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只是照本宣科,没有把死的课本变成自己活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和学生进行真正的思想交流,教师只是为了教改而教改,教改由促进学生发展的方法,变成了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这可以说是当前中国教育的一大歧途。

一节课是不是好课,它的标准不在于教师使用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在于课堂教学的形式。它的标准只有一个,即学生的发展。教师作为一个媒介,关键是传授的知识和思想有没有被学生真正地接受, 学生的能力有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一句话,学生有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其他的都是为了实现这一根本目的而使用的手段,都是次要的东西。蔡元培先生在《教育独立议》中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尽一分子的责任。

有的教师比如我校几位已经退休的老教师,他们的教学方法已显陈旧,一节课下来基本上是“满堂灌”。由于年龄的关系,他们讲课的声音也很低,普通话也不算标准,甚至是家乡的方言。但学生们很愿意听,他们低沉的声调犹如涓涓溪流滋润了学生的心田,学生对他们往往能达到崇拜的程度。为什么?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在一次演讲中由衷地说道:“我来教一班小学生,偿若自己全不加以研究,只照着别人编的书本,自己抄的笔记,依样画葫芦的教法,当学生的固然不能受多大的益,当教师的也觉得不胜其烦,没有多大兴趣。如是的粉笔生涯,不能不厌了。偿若当教师的,自己天天去研究,有所得的,即随时输之于学生,如是则学生受益颇多,即当教师者也觉得有无穷的乐趣。”所以,为什么有的教学“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有的教学则是“学生和教师都快乐着”? 陶行知先生的这些话即道出了其中的原因。他反对的是照本宣科、照葫芦画瓢,他主张的是深入钻研教科书,把自己的所得传授给学生,一句话,就是把教科书上死的东西变成自己的活的东西。我认为,这是备课、上课过程最本质的、也是最重要的工作。

我最近听到了一个新名词,叫“上课秀”,说是名师都是“秀”出来、“炒”出来的。教师先是在公开课上“秀”,然后学校领导、学生家长、新闻媒体跟着一起“炒”,就能“炒”出一位名师。对此,我感到十分反感。

学校应该是远离浮躁、名利的净土,真正的名师是在平平凡凡的日常工作中,一节课一节课地教出来的,而不是通过一两节的公开课炒出来、秀出来的。名师的真正认知体,既不是教师,也不是领导,更不是新闻媒体,而是他最直接的工作对象和受众,即广大的学生。评价一名教师,并不像工业标准件那样简单,是一个复杂的软系统,我们常说,做一名好教师要有相当的牺牲精神和相对平和的心理,道理就在于此。

因此要努力创设一个“活动化的课堂”,一个“生活化的课堂”,就要使学生这个主体真正地“动”起来,但这种“动”主要是学生内心世界的“动”,思维的“动”、情感的“动”,是真正的生命活力的迸发。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学生也不是教师表演的道具。课堂应当是提升和完善生命的场所,是点化和滋润生命的园地,因而它更强调师生之间的交往与互动。作为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媒介,我们传授的东西一定要激发起学生们的浓厚兴趣,激发起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切实地被他们接受,从而达到落实知识、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扎扎实实地啃教材、备学生,真正做到对教材的融会贯通,把教科书、把课堂教学变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让学生体验到你的生命,体验到你的人格,使你的优点成为学生成长的经验,使你的缺点成为学生成长的教训,这是最高层次的师生交流和师生互动。就像叶澜教授曾经说过的:让课堂教学变成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共同体,让教师和学生在这个共同体中互相依偎着、交流着,共同实现他们生命的成长。

责任编辑:JNQ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