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高教视点
1970-01-01
www.jnmtv.cn 编辑:济南全搜索
老教授旷课作检讨,旷课的娃你们羞愧吗?
3月3日,山东师范大学一堂研究生课上,74岁的返聘教授王万森当堂宣读检讨书,对看错课表造成意外旷课深表歉意。老人说:这是作为一名老教师的遗憾,“羞愧难当,无可弥补”,提出要扣除自己本学期在学院全部劳务津贴。(3月6日中国新闻网)
这位老教授在检讨书中写到:从教五十年,把上课作为铁的纪律,雷打不动的要求自己。这是教员的职责和义务,也是教员的光荣,教师就应当按时上课,而且倾注心血把每堂课上好。作为老师,王老讲做事和做学问一样重要,而老师就是“言传身教”。王老把看错课表旷课这件事情定义为“终点线上的失败者”,恰恰是在“失败”的特殊情况下,才体现了一个人的人格和修养,把严格要求自己内化上升到人格层面。
当我们对这位身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老师肃然起敬之时,我们也不免想到,和老师相对应的学生。比起兢兢业业严格要求自己的老教授,当下的一些大学生信奉的完全是另一种态度。“没有逃过课的大学是不完整的”,这句话已经成为高校学子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旷课逃课,似乎成了大学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一组针对550名大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近一半的学生一学期逃课2—3次,18%的学生逃课在5次以上。
尽管逃课旷课都是学生自己的行为,但是一旦逃课得手,就会产生一种侥幸心理,而这种侥幸心理势必会在学生以后的成长发展中产生不良的影响。另外,旷课逃课对学生本人是虚度生命。作为一名学生,最大的主业和本分是学习。课堂上不好好听讲,反而违纪,实属说不过去。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这如同浪费自己的生命一样,是对自己的极度不负责任。同时,学习都是系统性连续性的行为,一旦错过中间的某一个环节就会使整个知识系统产生遗漏。所以说,逃课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如果学生逃掉了这样一位负责任的老教授的课,不知道会不会有所羞愧。可以说,没有一堂课是无用的,没有一个老师是白当的,不管是知识储备还是为人处世,我们都应该好好地向老师学习,不虚度每一分还能够安心学习的光阴。如此,才能对的起自己。
(来源:中国江西网刘慧婷)
深圳大学“布衣教授”治校为何能成功
据报道,深圳大学的人事事项,人事工作教授委员会(简称人教委)最有发言权。并且这13名委员都是没有领导职务的“布衣教授”。(1月4日中国教育报)
从2006年起,深圳大学“布衣教授”治校就进入了公众视野。虽然当初学校颇为高调,认为这是重大改革突破,但舆论并不怎么看好。原因在于,这样没有官位的“布衣教授”组成的“委员会”能不能独立运行,学校行政领导是否会尊重、执行其所做的决策,都存在很大的变数。现在看来,经过10年的改革探索,“布衣教授”确实在该校办学管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这给我国高校的现代治理改革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改革应按其初衷设计,严格推进落实,不能走调变形。
深大的“布衣教授”委员会之所以能发挥作用,有三个重要因素:其一,坚持民主选举。“布衣教授”出任委员,须由民主选举产生,根据规定,每名委员都要凭自身科研水平、道德品质,经票选成为所在学院唯一的被推荐者后才有机会进入。其二,委员会独立决策。委员会的任何决定,都必须在80%以上的成员参加的会上做出,超过一半的成员无记名投票同意才能通过,参与讨论事项涉及哪位成员利益,该成员就必须回避。与此同时,每届委员任期两年,每位成员不得连任超过两届。成员任期内一旦从“布衣”变为“官”,就要退出。其三,拥有决策权威。委员会在人才招聘、教师职称晋升、人事制度修订等方面,拥有“一票否决权”,学校行政不得干涉委员会的决策,而且必须尊重、执行委员会的决策。
以上这几方面,正是委员会这样的机构,能在大学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几个关键点。
近年来,我国大学在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制订大学章程、推进学校去行政化改革过程中的重要目标是行政权、教育权、学术权分离,从行政治校转变为教育家办学。其中最重要的措施是成立独立的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让其负责学校的教育事务和学术事务管理。
然而,对于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的作用发挥,舆论多有担心。因为在现实中,有的高校成立了学术委员会,可学术委员会却沦为摆设和工具。与深圳大学“布衣教授”组成的教授委员会相比,这些学术委员会恰恰在三个关键点上没做好:委员并非民主选举产生,而是由行政部门委派;委员会并不独立运行,而是挂靠在行政职能部门,听行政职能部门指令行事;委员会的决策只具有参考、咨询作用,采不采纳全凭行政意志。很显然,这样的学术委员会,是难以成为最高学术权力机构的。
深圳大学“布衣教授”能掌权,表明大学的现代治理改革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其关键在于行政领导是否放权。如果能坚持推进放权,并严格落实规范、制度,那么大学将建立起新的治理结构。这也是我国要求各高校制订大学章程,把大学章程作为大学依法治校的最高宪章的原因。当然,深圳大学的改革能取得成效,是因为学校行政主动放权和遵守规则,从改革角度看,还需要强调学校师生对改革方案的参与、制订以及监督落实,而不是仅由行政力量主导校内改革。
(中国教育新闻网作者熊丙奇,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文章第175次入选“锐评”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