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传说解读”之三 孟姜女传说:流传两千年的爱情悲剧
“中国著名传说解读”之三 孟姜女传说:流传两千年的爱情悲剧
2015-05-25
www.jnmtv.cn 编辑:济南全搜索
孟姜女传说,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传奇之一,有着久远的历史,至今仍以故事、歌谣、诗文、戏曲等多种形式广泛流传。
孟姜女传说主要讲述了这样的内容:秦始皇时修筑长城,广招民夫,民众劳役繁重,不少青壮年为了逃避劳役而远走他乡,青年杞梁就是其中一位。杞梁逃避官差追捕时误入孟家后花园,躲在一棵大树后。孟家小姐孟姜女正值妙龄,美丽无双,此时正在后花园中游玩。孟小姐不小心将一把心爱的扇子掉落在池塘里,只好蹲下身子伸出胳膊试图将扇子捞起来,却不料脚下一滑,失足掉进了池塘。躲在大树后的杞梁看到了这一幕,立即将孟家小姐救起。作为大家闺秀,孟姜女从未见过父兄仆人以外的青年男子,她立即被眼前英俊英勇的男子所折服,杞梁也对清丽娇柔的孟家小姐一见倾心。
那时候男女授受不亲,女子的身体被男子接触到,除了嫁给他就只能自杀以成名节。虽然杞梁是逃民,但孟家也无法可想,只好将孟姜女嫁给他。杞梁与孟姜女婚后感情很好,但好景不长,杞梁的身份被告发,官差将其抓走,恩爱夫妻被迫分离。冬天到了,孟姜女去给丈夫送寒衣,不料杞梁早已被处死,孟姜女悲恸不已,当场大哭起来。她的哭声感动了天地,长城终于坍塌,露出了埋在下面的骸骨。孟姜女咬破手指,将血一一滴在骸骨上。她的血融入了其中一副骸骨中,这就是杞梁。孟姜女因而得以安葬了丈夫,并将寒衣烧给阴间的杞梁。
传说秦始皇为孟姜女的贞烈所感动,下令厚葬杞梁,嘉奖孟姜女。也有些地方的传说认为孟姜女与秦始皇进行了激烈斗争,为夫报仇后从容赴死。
孟姜女传说较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齐国将军杞梁的妻子遵守丧吊礼法的简单记录。先秦时代的“杞梁妻”只是附属于武将杞梁的一个无名女性,她受过良好教育,懂礼守法,但境遇悲惨——盛年丧夫。这样的女性很容易引起民众的同情,于是在他们的想象中,这位贵族女性应该为他早逝的丈夫哀哭。再加上当时的齐地确有哭丧的风俗,于是杞梁妻在传说中就渐渐成为善哭并且引导了哭丧流行风潮的人物。
西汉后期,杞梁妻的故事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哭崩城、赴死这样的情节,比如刘向的《列女传》就记录了杞梁妻大哭十天而哭塌了城墙,因而找到丈夫的骸骨,将其安葬后自溺于淄水的故事。
唐五代是孟姜女传说形成并定型的重要时期,《同贤记》中首次出现了完整的孟姜女故事情节,具备了后世孟姜女传说的主干部分:第一,杞梁妻有了自己的姓——孟,她的性格、容貌也清晰起来;第二,出现了杞梁逃避劳役误入孟家,成婚、被抓、被杀,以及其妻哭倒秦长城的情节;第三,出现了杞梁妻滴血认亲的情节。除了故事情节的基本定型外,“孟姜女”的名字也首次出现在唐五代的相关传说中。
孟姜女传说的情节在千百年中不断演变,包含了许多很有意思的民俗文化内容。比如关于孟姜女嫁给杞梁的原因,唐代的孟姜女传说是这样叙述的:杞梁误入孟家后花园,时逢孟姜女在池中沐浴。因女子之体不能被丈夫以外的男人看到,所以孟女自请为杞梁妻。这段姻缘的红线是未婚女子户外沐浴时偶遇陌生男子,而女子户外沐浴与上古祓禊择偶风俗有着密切联系。“祓”是拂除疾病之意,“禊”就是修洁、净身之意。祓禊,即在水边沐浴,同时青年男女也在此时私会。直到汉代这种风俗还流行,《汉书·五行传》就记录了今天以绍兴为中心的江浙一带男女同沐的风俗,所以孟家小姐因户外沐浴而嫁于杞梁的情节包含了上古祓禊之俗的遗风。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女子户外沐浴的情节越来越难为礼法所容而发生变化,或改为孟女下池捞扇时臂膀被杞梁看到,或写她不慎落水为杞梁所救。但无论如何都与水相关,因此都与祓禊之遗俗有密切关系。
此外,孟女后花园沐浴而遇到青年男子的情节,与后世诸多才子佳人文学艺术作品中“私会后花园”的情节类似,著名的比如《西厢记》中崔莺莺与张生。孟女与杞梁私会后花园的情节可以视作“私会后花园”姻缘模式的萌芽。
又比如作为征夫的杞梁身份地位低下,而传说中的孟女家世较好,婚礼在孟家举行,因此实际上是入赘孟家。杞梁与孟姜女的婚姻形式就是先秦时期各国都广泛存在的“赘婚”。而孟姜女传说的最初起源地——齐国,正是“赘婚”曾盛行的地区。“赘婚”的主体赘婿,大都出自贫寒之家,因出不起聘礼而以身质于女家。一般来说,赘婿的社会地位都比较低下,其待遇甚至与奴仆无异。先秦时期的齐国,女子招赘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婚姻形式。齐国濒海,渔盐及纺织业都比较发达,女子大都从事纺织品的加工,在经济上有独立地位,可以“在家主祠”,因此在嫁人问题上可以自由选择。甚至由于长女在家庭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国家法令中曾有过“民家长女不得嫁”的规定,出现了不少“至老不嫁,以养父母”的独身主义者。由于女儿常常是家庭经济支柱,很多家庭都招上门女婿,女子赘夫甚至成为一种潮流。齐国是孟姜女传说最初源起之地,后来的传说虽经各种演变,依然带有齐国流行的赘婿风俗的影子。
还比如孟姜女传说中送寒衣的情节与唐代征人需自带衣服和武器的府兵制有关。唐代士兵的寒衣需由家中做好再由驿使送往驻地,因此唐人有大量反映思妇做寒衣、送寒衣的作品。李白的《子夜吴歌》有“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之句。孟姜女传说出现了送寒衣的情节,正是此种现实的反应。而孟姜女传说中烧寒衣的情节则与民间寒衣节节俗相关。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十月初一是冬季的开始,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
由谨守礼法的杞梁妻到为夫报仇而与秦始皇斗智的孟姜女,孟姜女传说因融入了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民众的思想情感而日渐丰富。同时孟姜女传说也以宗教、习俗、音乐等各种方式影响着民众生活,为我们遗留下式样丰富的文化财富。孟姜女的人格魅力世代受到敬重,许多方志都把孟姜女归作本地人。早在宋代民众就将其作为神来祭拜,临淄、同官(铜川)、安肃(徐水)、山海关、潼关等地都有孟姜女的祠庙,并得到了官方认可。孟姜女形象也广泛出现在戏曲、说唱等民间艺术样式中。孟姜女传说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