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全搜索

济南全搜索

> “儿童化”教学的尺度

“儿童化”教学的尺度

济南网视讯:今天听了一节课,上课老师是女老师。她的语言很有特色,“儿童化”浓郁,表情也格外夸张。在二年级的孩子中间,她像是一只采蜜的小蜜蜂,走来走去,不时地与孩子亲昵一番。我注意到孩子们分成了两种状态:有的热心与老师进行互动,有问必答;有的却正襟危坐,小心翼翼。为什么这样?我想热情回应的孩子可能真的被老师所感染,彻底放下了对陌生教师的防范与抵触;而那些依然小心的同学是从老师的“儿童化”中读出了不一样的感觉。

“儿童化”的教学观念好像较集中体现在低年级,一个低年级的任课老师要想获得学生的好感,仿佛语言和行为都要回到儿童的状态——语调轻巧起来,表情调皮起来,行动拿捏起来,一脸微笑似乎被胶水粘住。我写到这里,想想一些老师曾经的那份甜腻,忽然生出一些怕来。

一个“空降”而来的老师,走进学生的视线,过于夸张的套近乎,破坏了原本的距离美。人与人之间是有安全距离的,在短时间内赢得好感,并不是靠主动地示好,而是用你的真诚让学生开启欣赏的心。我就站在这里,我真实的站在这里,学生自己会得出他们的认知,会从眼神和举动中透出对我的态度。教师不需要刻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那样,学生也会感到压力。

更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老师这些近乎表演状态的“儿童化”被学生识破,他们就会紧张地把自己藏起来。他们知道老师的好态度是有交换条件的——目的是要学生积极回答出老师心中的答案。过于功利性的心态会淹没最珍贵的真诚,如果一个学生得出更可怕的结论,我想不管课堂教学的分数如何,教师都是失败者。

聆听过很多教学大家的课堂教学,于永正老师、支玉恒老师都是语文教学的老前辈,他们在课堂上的风范不仅仅能打动听课的老师,还能让学生终身难忘。于老师的言语、微笑、轻抚,都是带着真情意的,那是历经沧桑之后的返璞归真,那是弥足珍贵的童心未泯;支老师的底气足,气场也浑厚圆融,言语里的那种干净利落、欣赏赞美赢得了学生们的信赖与钦佩。在李振村先生的《教师的体态语言》一书中,有很多名家的现场范例,同时也有对教师体态语言科学的阐释与解读。从他们的教学来看“儿童化”,就是把一个真实的人展现给学生,把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呵护在言行中自然地流露出来,举手投足都是带着善意与期待的。

“儿童化”最关键的是心中有儿童。放下成人的姿态,不等于要让自己变成一个孩子,而是要成为孩子的朋友,赢得孩子的信任和好感。在这样一个眼中有儿童的教育背景下,你的言谈举止就有了尺度,不会让学生感到不适,感到疏远,感到缥缈。

一堂课的“儿童化”还不能仅仅局限在外在的沟通上,也要在教学设计上体现儿童为本的教学观。通过听课,我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学生的回答非常流利,却难见出彩的瞬间。流利说明学生对问题思考得到位,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都不错,语文素养较好。问题并不是出在学生这里,而是老师过于拘谨,没有设计出特别具有思辨性的问题来,或者是教师担心课堂卡壳不敢给教学拔高。许多老师公开课提前做了充分的准备,课堂上就是为了把设计的环节逐一演绎出来,根本就没有想让学生有任何奇思妙想。这样的“儿童化”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把具有优秀素养的学生当成了演绎课堂的工具,程序成了目的,儿童的发展与成长已经大打折扣。

教学设计上的“儿童化”,要从儿童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状况及时作出调整,保证在课堂里每个学生都会得到发展。过于关注教学流程,就会将“儿童化”变形,这也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时都有新情况发生,教师是在乎学生的感受还是在乎教学的进度,是在乎学生的思维还是在乎你的预设,都关涉教师的儿童情怀和儿童观。

教学中的“儿童化”有能看得到的,有不能看得到的,但只要用心,每个听课的人都可以感受到执教者是否真的在与学生情感共融,是否真的让每个学生获得了真诚的尊重与欣赏。“儿童化”更是有尺度的,它的关键就在执教者如何看待课堂里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如何面对一颗颗清澈如镜的心灵。

责任编辑:JNQ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