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全搜索

济南全搜索

> 心中有人:学校制度管理的有效落实之道

心中有人:学校制度管理的有效落实之道

济南网视讯:周一下午4点20分,是学校召开全体教师会议的时间。每到这个时间,我会按时来到会议室等待着老师们的到来。有段时间我却发现,我们的会议总不能准时召开,每每都有晚到的老师,每每都是多数老师在等待少数老师……我们有学校会议召开的制度,其中明文规定不允许迟到,每次会议时也经常有提醒,可视他人时间于漠然的情况却是屡次发生。管理遭遇尴尬,陷入窘态。

古人有云:“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学校的管理制度是学校发展的保障工具,是为学校发展服务的显性手段。当窘于被动低效的管理时,我们可曾自问:制度的制定怎么做才会被认可?制度的执行如何做才会更有力度?制度的发挥怎么做才会更有效?学校管理制度的推行为避免这种推而不化的窘态管理,需要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制度的制定需要参与与认可

学校制度作为教职工行为规范的准则,能使教职工的活动合理进行,同时也是保障学校工作正常运转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是学校进行正常的教育教学管理所必需的,它是强有力的保障。一所学校若要顺利良好的发展,莫过于制度的合理制定。我认为,学校每一项制度的制定需要经历“相关主管人员的草拟制定——教师群体的参与修订——校委会的审议通过——制度的正式出台”的程序,才会实现更多层面的认可,为制度的执行提供有力的奠基。

比如我校的《教师综合评估考核方案》就是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而逐步得以推行的。我们首先通过召开校委会,研讨制定关于教师工作综合评估的草拟方案,然后下发于教师,并给教师自由学习、讨论、交流的时间,然后召开全体教师会议,讨论修订草拟的方案,广开言路,集思广益,琢磨敲定,经历了一次自下而上的全方位修订。在把握了教师的建议后,由校委会成员对各项内容进行重新审议修订。可以说,我校《教师综合评估考核方案》的制定经历了一次“民主”的洗礼,它从德、能、勤、绩四方面弹性考量教师的工作,以公平公正的原则去科学评价教师。制度的建立既有研读后的认可,也有参与后的支持,能为学校管理的顺利执行起到良好的奠基作用。

二、制度的执行需要监督与落实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有效执行,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能有效执行比没有制度更糟糕。要保证制度的有效执行,就需要进行过程性的监督,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把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细化、量化,通过做详实的记录,将问题进行及时的公开,并公示制度的执行情况,才能够确保使执行真正落到实处,不偏袒任何一个被管理对象,让大家“被管”得明白,如此,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以教学管理为例,学校对教师教学常规的管理采用“月查”的方式,它由教导主任统领,由全体教师各自为每一位任课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辅导、检测等教学常规项目进行打分,既有自评,也有他评。检查中教师之间既可以彼此学习他人的教学所长,也可以在整体上均衡公正地评价每一位教师的教学工作。教师不计名的打分结果和改进评价情况采用“每月公示”的方法,形成人人清楚彼此工作、人人可以时时改进的工作机制。制度执行中,将终结式管理转化为过程性管理,教师成为了可以参与的“管理者”——每个人既是制度的执行者,又是别人执行制度的监督者。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服务意识、互相学习的意识凸显其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共同促进,没有了相对,只有相向。

在制度的有效执行过程中,管理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中以身作则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要求教师“基标”做到的,管理者就要“高标”达到。从这个层面,也给管理者带来了促进自身工作水平提高的紧迫性和责任感,形成“有作为才有地位”的管理可信度。

三、制度的发挥需要非正式管理力量的参与

规章制度的落实是学校管理的基本要求,是用“他律”来规范教职工的行为,是一种显性的作为。但是,学校仅有规章管理制度是不够的,在规章制度之外肯定还有管理存在的空白,这就需要运用另一种方式来配合完善。那就是非正式管理。

所谓非正式管理,就是力图通过“自律”来激励和约束教师的一种力量。在某些情况下,它可以使教师内心对学校的责任感、对他人的尊重感,对教师的行为发生积极的影响作用。学校制度能否对学校管理起作用,关键在于“他律”和“自律”的结合,即学校的制度文化和学校的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相融合,才有可能实现学校管理的和谐发展。

以本文开始的事例来说,当我们为这种人为管理、制度管理而一筹莫展、无计可施时,不妨运用非正式的管理智慧,为制度管理加点催化剂。在一次会议结束时,我就这样调侃:“老师们,每次开会之前,我们都在等待不能及时赶到的老师,姗姗来迟的您肯定有不方便言说的理由,那咱们以后再召开会议时,就请迟到的老师为正在等候的老师们讲一个笑话或是小歌一曲,也不枉我们等候一场……”说过这话后,还真的产生了不错的效果,开会“迟到”现象就这样悄然遏止住了。

综上所述,融洽、和谐的制度建设只有做到了“眼中有物、心中有人”,始终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那么,教师的有效参与就成为了落实制度要求的核心力量。

(版权所有 转勿转载)

责任编辑:JNQ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