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全搜索

济南全搜索

>寻找消失的济南府

寻找消失的济南府

 上世纪30年代,津浦铁路上的一列火车正在奔驰,车厢中,两个旅客在交谈。

  “你上哪儿啊?”一个问。

  “上济南府。”一个答。

  民国时,旅行家倪锡英在著作中写道:“‘济南府’这三个字连在一起,在山东人口头和耳边是惯常会道出或听到的。正好比江南人提到‘上海’,是连三岁的孩提也知道的。”“济南府”三字是历史上沿传下来的名字,民国后,改称历城县。一般人叫惯了,仍叫济南府。

  “济南府”——多么熟悉而又陌生的称谓,它已不单纯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政治、商业、文化符号,比单纯作为城市的济南更加厚重。说起济南府,人们想到的是那个特定的时代,是消逝的老街巷、老手艺、老风俗、老名士、老风流,是这座城市的文化之根。

  1904年5月4日,济南开埠,一个现代化的济南从传统济南中脱胎,至今刚好110年。济南的城市精神是什么?它有着怎样的文化内涵?110年来,济南都经历了哪些伤痛?

  我们开启了一项工作:找回济南府,复活历史的记忆。但我们并非单纯的复古,复古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探寻未来,有些东西,地理版图上已经没有了,但在文化版图上却仍然存在。一个民族要想登上伟大神坛,必须学会尊重历史。历史无处不在,在你我生活的城市里,在我们亲手毁弃的每一尊建筑里,在我们的生活方式里,在我们的灵魂深处。

  城市文化不仅仅体现在物质表现上,如大厦、公园、桥梁、广场、雕塑等,它更是一种精神之上的构筑与传承。历史上每一个伟大的城市可以说都有自己鲜明的形象,如雅典、罗马、西安、北京。

  价值观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济南的灵魂是什么?是泉水之清泠,老城之幽谧,还是曾经商埠的繁华?是塑造了这座城市性格的名士们,还是久负盛名的名伶?是齐鲁之邦的豁达,还是一段段惨痛的历史?是贫困,是富有;是刚毅,是饥渴的文化之根?

  这是受伤的城市,这是绝版的中国。我们一起寻找,那些被泉水稀释的文化、命运、挣扎、背叛……

  建筑的消失是灵魂的消失

  时至今日,济南开埠已110年。110年前的开埠,拉开了一座城市前进的步伐,古典和现代曾在这座城市中交相辉映。

  然而,这却是一个正在消失,或已经消失了的济南府,现代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摧毁了一切。

  有远东第一火车站之称的老火车站,在众人的惋惜声中,以殖民时代残留物的名义被推倒,拉开了济南老建筑“死亡”的序幕。2002年,县西巷被拆除,以3.07亿元的“高价”拍卖;2006年,随着泉城路段的改造工程,因明代“济南卫”驻地而得名的“卫巷”被夷为平地;2008年,济南老城宽厚所街为主的老街陋巷及四合院被拆,又一个著名的老街巷悄然消失了……

  2004年济南市地名协会统计的济南市500条老街巷,截至2013年底,共有240多条完全消失。

  不应该消失的东西消失了,才是我们最大的痛,也是值得我们纪念的。

  其实消失的,不仅仅是建筑,更重要的是文化,依托建筑的那些韵味。戏曲消失了,传统工艺消失了,老的民俗消失了,名人消失了,城市失去了它的根。于是,重建新文物、假古董成为时髦——真是个悖论,既然已经消失,又要重建,杀死它已是不仁,弄一个假的出来更加残忍。

  曾经风行大江南北的山东快书,目前已现萎缩趋势。在谈到山东快书为什么有特色时,姜昆说:语言艺术一定要保持自己的特色,说山东快书一定要说山东话,普通话说好汉、棒子长,表一表山东好汉武二郎……这谁听呀。

  从民国时期的民族企业,后来带有城市符号性质的企业,一个个民族符号的消失,也见证了济南的历史。

  建筑的消失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座城市灵魂的消失。某周刊曾发文道:“北京,距离北平最远的城市。”济南亦如此,它离自己是如此之近,又如此之远;济南,是一座离“济南府”最远的城市。

  济南的价值观在哪儿?

  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说:“城市的遗址,就是这个城市的胎记。如果说20年前我们的对手是保守僵化,那么现在的对手,则是一味地追求新潮。”

  城市的魅力在什么地方?在于那些摩天大楼么?央视的大裤衩真的会在北京地标史上留下美名么?不见得。而济南的那些“大裤衩们”呢?

  一座城市不仅是一个城市实体,更是一个文化实体,城市不仅是人类的经济中心,更是文化中心,人类文明的中心:在文化上必须能够引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向前发展,这才是一个城市真正应该起到的作用。

  我们试着寻找济南所特有的价值观。

  文化荒漠展现出的是十足的冷漠,却难掩其求知的欲望;济南人不是不渴望文化,而是太“饥渴”。2013年底,达·芬奇自画像来济南展出,数十万人排队观看,凸显了一座城市的文化饥渴。

  反观历史,这是一座有着27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肇始于龙山文化,几千年来,济南的文化谱系没有发生过断层,同时也出现了一大批影响历史的名人。即使到现在,我们提到济南,更多时候还是感念它的泉水、老城、名人。

  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它的未来,有什么样的历史就有什么样的未来。历史并不代表倒退,恰恰相反,对历史的广泛挖掘,正是我们通向未来的一种途径。

  我们透过历史的烟尘,去回望这座城市过去的气息。如何以今人之名定义古人留给我们的遗产,如何在保护旧城、改善民生、发展经济三者间找到和谐共处的方式,是每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现代都市应该考虑的问题。

  一座城市的伤痛与别离

  “五三惨案”86年祭——

  我们将本专题的第一落脚放在趵突泉。不是因为它“天下第一泉”的美名,不是因为它代表了济南安谧的特质,我们要到趵突泉公园的东北角,紧靠护城河处,找到一座楼阁;一年一度的5月3日,这座楼便成为济南的中心。

  这里是五三惨案纪念堂。

  这一天是个特殊的日子,警钟响起,一座城市集体回到历史。

  1928年5月3日,为阻止国民政府北伐,日军在济南大开杀戒,中国官民被焚杀死亡者,达17000余人,受伤者2000余人,被俘者5000余人。

  有人说,在近代史上,能够让济南载入国际史册的,只有“五三惨案”。对于济南来说,再也没有一个日子比5月3日更刻骨铭心了。

  那是一个烽火燎原的时代,羸弱的民国,新旧势力在济南交锋,又突然被外来势力阻断。从蒋介石到张宗昌,从蔡公时到福田彦助,济南背负的不仅是一次惨案,而是一个民族在选择未来时的彷徨和挫折。

  济南,这座被泉水滋润的温吞之城,因为五三的血水而略显沧桑和坚毅。从此,警钟长鸣的城市有了新的文化内涵。济南父老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丈夫当知耻,为国应自强。

  今年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直面历史,警钟长鸣,南京不应被遗忘,同样,济南是另一座“南京”。一个国家终于可以大大方方地面对历史,向一段段耻辱呐喊。

  1998年,五三亭重建。碑额上的“五月三日”四个字为蒋介石手书。这应该是在济南唯一可以见到的蒋介石手迹。

  1999年,济南市政府颁布第150号政府令,确定每年的5月3日为济南防空警报试鸣日。2007年,位于趵突泉公园内的“济南惨案纪念堂”向公众开放。

  2012年5月3日,位于经四路370号的蔡公时纪念馆免费向社会开放。

  ……

  而今,每年的这一天都是特殊的日子:上午10时整,防空警报准时响起,一直持续半个小时。当这一天来临,当警报响起,我们每一个人,是否都应伫立片刻,望一望这座城市的天空?

  老城之殇

  任何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老城,任何一座城市里的老城都有自己的风韵。

  三十三年前的一个秋日,还在云南边防部队服役的我探家归来,下了火车便一头撞进流淌着泉水与歌谣的济南老城区。先走进大明湖,对着秋日的残荷败柳喊亲切的当口,发现四周的围墙很坚固,围在里面的一湖风景却让我想到昆明的滇池。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却没有一丝一毫的围墙,曲曲明湖之水为何被紧紧圈在墙里?念头当然是一闪而过,那时没有还湖于民的思考。转了一圈儿之后,便顺着风情万种的曲水亭街淹没进老城区。

  济南的老城区面积不大,被护城河紧紧围着。故乡和济南虽一条黄河之隔,之前却很少近前,对其略知一二,也多来自老舍《济南的秋天》:若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

  走过曲水亭街和西更道巷,看过珍珠泉,也就站在了芙蓉街上。那时的芙蓉街同样热闹,却没有今天这般商业味。继续前行至贡院墙根街的南端,在这条县、府、省三级衙署聚集的老街上,看到的是斑驳的墙壁和记录着已逝岁月的痕迹,陈旧的屋檐里藏着往昔的如梦铅华。再走,则是青石板下流淌着许多古老而神奇故事的启明街、西公界街和鞭指巷……街名巷称里,有唐诗宋词般的神韵和情调。读书不多的我,却也隐隐感觉出了“文化”二字灌满了这座城池。后来得知,不远处有过大型文庙、贡院和各色书院,还有过私塾以及义学和学堂……

  那个年代的济南还留有部分城墙,城墙如一道界限,把城乡分得十分清明。外面,是绵延到黄河的沃野;里面,是热闹的城区,城墙则像一根弯曲的纽带,把城市与乡村联接在了一起。春天,孩子们可在宽宽的城道上放风筝;夏天,护城河边岸柳低垂,芦苇丛生;秋天,居民则能嗅到郊外飘来的秋熟谷香。

  悠长的城市韵味和田园情怀,随着后来的城市建设不大容易看到了,连同一些古庙名寺、史载旧宅、名人故居和百年老巷,也都香消玉殒了。比如颇具地标性的高都司巷和小王府街,比如中西混搭的旧将军庙街和天地坦街,比如蕴着山东开教史的城隍庙、将军庙、慈云观和天主堂……

  漫步济南老城区,犹如站在历史的门槛边,幽幽老建筑散发着独有的魅力。走出小巷,转瞬便融入高楼耸立间,似乎须臾间穿越了百年沧桑。老城区里的许多老街老巷,许多四合小院,许多楼台亭阁,是千年风雨沐浴出的沧桑诗意,是悠悠岁月锤炼出的唐诗宋词。可惜的是,济南人生活中的这般田园情调,如今已十分稀薄。这敦厚悠长的意味,才是济南的正宗味道,也是这座文化古城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情结。因此,从老城区的诉说中,我们听到了留住老城意境和韵味的声音,听到了像留住清清的泉水一样,把济南的灵魂留住……

责任编辑:JNQSS